《 黄帝内经》 把人体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
人体的组成是与天道万物相对应的。 如书中提到: “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, 内有五脏, 以应五音、 五色、 五时、 五味、 五位也; 外有六腑, 以应六律。
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、 十二辰、 十二节、 十二经水、 十二时、 十二经脉者, 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。 ”人生活在大自然中, 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, 人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。 通常情况下, 人体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。 一旦气候环境的变化过于迅速, 人体没有办法适应, 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时, 就会生病。
《 黄帝内经》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, 直到今天依然是所有中医学习者的必读之书, 甚至是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背诵的经典之作, 一个学中医的人不通晓《 内经》 是无法想象的, 由此可见《 内经》 的重要作用与意义。
《 黄帝内经》 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, 提出了中医基本理论中最核心的“阴阳五行”、 “经络理论”、 “五运六气”、 “藏象学说”、 “四诊”等内容, 其针灸、 按摩、 食疗等治疗方法, 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, 此后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可以说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《 内经》 基础上发展而来, 因此可以说没有《 内经》 , 也就没有中医学的今天。
要了解《 黄帝内经》 , 首先就要熟悉其内文, 品读原著, 熟悉并了解了原著后, 才能以此为基础, 去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外延知识, 储备全面而富有实用价值的中医知识, 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。
我国最早的养生书籍为何叫《 黄帝内经》 呢?
“经”, 即指不可改变只能遵循的规范或是书籍。 但为何要在“经”前着一“内”字呢? 不少人认为“内经”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, 还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, 其实不然。
这里的“内”是“内求”的意思, 也就是说要使生命健康长寿, 不应外求, 要往内求,即内观, 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, 观看我们的气血是怎么流动的, 然后内炼, 通过调整气血、 经络以及脏腑, 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。
《 黄帝内经》 讲述了最高明的向内看的道理和方法, 为中医提供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。 到底中医是如何内观的呢? 自然是凭借着“道”与“象”去看的, 依据“象”所涵盖的表里、 内外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去判断的。
之所以在“内经”前加“黄帝”, 是为了“取重”。
在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中,黄帝是名声最响、 业绩累累的一名大帝, 由于世俗的人都十分尊重圣人, 而轻视当世的人, 因此用黄帝之名当书名, 以引起后人的重视。
正如《 淮南子》 所说: “世俗之人, 多尊古而贱今, 故为道者, 必托于神农、 黄帝而后能
说。 ”
不少人会误认为《 黄帝内经》 是黄帝一个人所著, 纵观《 黄帝内经》 全书162篇, 其所反映的语言文字、 理论水平、 学术观点以及技术运用等, 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文中所选取的材料来源久远且地域广大, 则更加表明《 黄帝内经》 非一时一人而作, 它是汇编者收集、 整理、 汇编而成的一部医学典籍, 并非黄帝所写, 也不是单独某个人所撰写的。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