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纪之交的紫禁城太和殿,其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。这一切,都要归功于600年前明永乐十九年的那场盛大的迁都北京之举。在那次迁都过程中,北京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,宫殿、坛庙、城垣、城楼、陵寝等各项工程纷纷启动,规模之大,前所未有。为了满足这些庞大工程对木材、石料和砖瓦等建材的巨大需求,一场前所未有的“特快专递”行动悄然展开。
想象一下,来自四川深山的巨大木材,被勤劳的工人们快速运出山,经过江河递运至京城,这些木材因为被朝廷征用,被人们尊称为“皇木”。它们的运输过程分为沿长江和沿运河两个阶段,工人们需要克服地势和水势的变化,有时还需要征用军士或民夫协助拽运。这一过程中,皇木逆流而上的情况时有发生,运输之艰难可见一斑。
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,来自徐州和浚县的石料,这些重量巨大、体积庞大的石材,是如何被安全快速地运送到北京的呢?开采后的石料需要从石塘坑内翻出,这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。装运石料的过程同样艰辛,工人们需要将大型石料翻出石塘坑,再缓慢移动至运输工具上。这些石料大多通过运河运输,抵达北京后,工部官员会进行严格的验收。
除了木材和石料,当时的砖瓦也有大量的需求。除了京西烧制的琉璃瓦,山东临清地的优质砖料也被大量使用。临清、仪真和瓜州成为主要的砖料基地,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砖料通过运河运输到北京。
南旺地势较高,这是从京杭运河纵剖面图上清晰可见的事实。皇木在运河上的运输过程中,南旺地段是一个重要的节点。为了确保砖料能够及时运抵工地,军民的运输车辆也时常不够用,导致砖料堆积在通州潞河一带。这一切都表明,当时北京城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,确保了这些建材的顺利运输,为北京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紫禁城太和殿的壮丽辉煌,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。在永乐帝朱棣的朝代,监察御史罗通扈提出了一项富有远见的建议——免除天下徒流以下罪囚的运砖劳役。朱棣采纳了这一建议,并制定了罪囚输作纳赎的法规,其中明确规定了运砖的条款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正统年间,不仅仅是罪犯,连犯小过的人也要被罚去运砖。甚至在弘治年间,连朝廷官员也不能幸免,三品以上的官员需罚运砖五百,四品以下的官员需罚运三百,九品以下的官员需罚运二百。
尽管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,但在营建北京城的过程中,人们面对重重困难,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。他们使各地的建筑材料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京,最终造就了一座气势磅礴、雄伟壮丽的都市。这座城市见证了人们的坚韧不拔和聪明才智,是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。即便是在生产力有限的条件下,人们仍然能够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。北京城,这座历经数个朝代努力建造而成的城市,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。(刘永加)